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e — This ain't about no festivals!!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舞創之禪道:編舞家邢亮北藝大座談

北藝大焦點舞團今年演出香港城市當代舞團(CCDC)編舞家邢亮的新作品《無題》,在展開彩排及表演之前,邢亮老師應舞蹈系之邀,特別與系上師生舉行一場座談會,從他的兩支舊作出發,暢談他的創作理念和編舞歷程,也為北藝大的學生下了衷摯的期許。

雖然沒有接受過正式的編舞訓練,邢亮卻有著紮實的中國古典舞底子,在1993年加入廣東實驗現代舞團後,先後在表演與創作上獲得無數中國國內及國際獎項,包括1994年第六屆法國巴黎國際舞蹈比賽「現代舞男子獨舞金獎」、1996年「全國十優演員」、1998年第八屆法國巴黎國際舞蹈比賽現代舞金獎、1999、 2004及2006年香港舞蹈年獎,與2001年第一屆意大利國際舞蹈比賽現代舞銀獎等。2010年新加坡亞洲藝談(ConversAsians)藝術節裡,邢亮便是其中一位主要藝術家;同年香港舞蹈節探討舞蹈在華人文化間的溝通,邢亮的《六度》等作品就成為其中聚焦的主題,顯示邢亮近來的作品在華人圈與國際舞台上受到相當的重視。



在座談中,邢亮先播放他為香港舞蹈團編的作品《帝女花》之〈庵遇〉一段。這齣作品取材自中國傳統戲曲,音樂則結合粵劇唱腔和電子音樂;邢亮解釋,他在編這支舞時思考了「何謂創作?」的議題:如果要詮釋傳統戲落的題材,是否要以中國古典舞為主要素材?他最後選擇提取部份戲曲元素,保留其中最能表達兩位主角此時心裡情緒的唱詞,以展現戲曲本身的意境。但因這齣舞劇將傳統題材賦予極度現代的詮釋,在香港上演時受到相當大的批評;不過,邢亮認為他並不在意觀眾是否意識到舞劇的戲曲根源,因為他身為創作者,並不能限制觀眾在表演裡看到什麼東西。他說:「藝術創作就像禪修,要往自己生命裡去感受自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禪學、佛法及太極拳是邢亮近幾年來的生活指引;這在當天播放的另一支作品《折疊》裡轉化為肢體動作的語彙。這是一支受人委託替舞蹈比賽創作的獨舞,舞者與扇子反覆開開合合,肢體動作除借用中國古典舞的平圓、立圓、8字圓之外,陰陽調和的概念與氣息、呼吸也與太極拳相呼應;這種由身體中軸帶出的肢體動作,接受西方芭蕾或現代舞訓練的舞者較難抓到精髓,也是中華文化下的舞者在國際表演或比賽中獨樹一格的特長。邢亮也藉此勉勵在場的年輕舞者趁年輕的時候多方面學習,不要太拘泥自己所學的是芭蕾、中國或是現代舞,累積了多種身體經驗後,轉化出來的能量才會自然。





另外,邢亮還關切我們究竟為何要動,以及舞蹈的視覺層面如何與人所處的環境產生關係。他以碧娜•鮑許在排練時說的一段話來說明自己目前思索的問題:「我不在乎你如何動,我在乎的是你為何而動。」這次與焦點舞團合作的作品便是仰賴這樣的反思,從幾個點的靈感出發,轉化為空間中、地面上的肢體動作,加上舞者給予的反饋拼貼、發展而成。在回答學生關於創作過程的疑問時,邢亮舉了林懷民創作《水月》的手法當例子,認為不需要過度刻意搜集每一份靈感;他說,創作過程中相信直覺,讓編舞家和舞者順著直覺發展可以獲得出乎意料的結果。不過,邢亮也認同編舞家黎海寧的看法,認為在藝文創作上形式有時比內容重要:想法、點子任何人都有,但是如果沒辦法以適合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現給觀眾,很容易變成一部無法吸引人的作品,這樣即使有很好的內容也無法引起觀眾的共鳴。

這次的座談互動熱烈,涵蓋了諸多創作相關的議題與概念,更為邢亮這次與焦點舞團合作表演起了一個生動、知性的開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