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e — This ain't about no festivals!!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多元樣貌的活力:2010年印尼舞蹈節

印尼舞蹈節(Indonesian Dance Festival,IDF),由雅加達藝術學院(Jakarta Institute of the Arts)舞蹈系與雅加達Ismail Marzuki藝術中心(Taman Ismail Marzuki,TIM)合辦,是一個半獨立性的國際舞蹈節。IDF自1992年起每逢偶數年舉辦,2010年邁入第十屆;舞蹈節企圖超越現實的地理疆界,為印尼舞蹈團體、編舞者、舞者與外國觀眾提供相遇、表演、對話與辦理大師課程和舞蹈工作坊的國際舞台,並且力圖讓社區透過參與舞蹈表演、溝通、大師課程和舞蹈工作坊等活動,增加社區對舞蹈的鑑賞與喜愛。舞節期間最受大眾矚目和期待的當然就是各個國際舞團的表演了,2010年的IDF X總共邀請了來自七個國家(除主辦國印尼外,尚有新加坡、台灣、日本、南韓、德國及南非)的舞團和藝術家,演出多元風格的舞蹈作品,在短短四天之中展垷了舞蹈多種的現代性風貌。以下是IDF X表演的精彩照片選輯:




南非Vincent Sekwati Koko Mantsoe的作品Barena(Chiefs);該作曾獲得2001年南非國第一國家銀行(FNB Vita Awards)的最佳男舞者表演及年度編舞家獎項(TIM Graha Bhakti文化中心,2010/06/17)







台北越界舞團的作品Middle(Teater Kecil,2010/06/17)





印尼編舞家Gusmiati Suid的作品Seruan(A Reminder)(TIM Graha Bhakti文化中心,2010/06/14)










日本表演團體Contact Gonzo表演The Downhill Greeting(Teater Luwes,2010/06/15)





印尼編舞家Jecko Siompo的From BETA MAX to DVD(2010/06/17)









 Eko Supriyanto表演自己的作品Home: Ungratifying Life(TIM Graha Bhakti文化中心,2010/06/17)







印尼新銳編舞家Serraimere Boogie的作品Bunglon糅合爪哇和巴布亞的傳統肢體動作與巴布亞傳統服飾,來探討人們適應環境的過程(Teater Luwes,2010/06/16)


〔2011/3/30修正圖片連結〕

(圖片:Sal Murgiyanto老師;部份文字資料翻譯:顏寧)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天主教村落迎聖母的神聖與趣味

邱坤良 原刊於中國時報 2010-12-15 寶島大劇場(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台灣村落、社區結合生活傳統而出現的產業或文化活動,常充滿活力與趣味性。南方大武山下的萬金與毗鄰的赤山隸屬屏東縣萬巒鄉,居民多數具馬卡道族血統,姓潘、講福佬話,信天主教。每年十二月第一個星期日的「無染原罪聖母」主保日與「廿四暝」平安夜,名聞遐邇,幾乎要與萬巒豬腳齊名了。

萬金、赤山是十九世紀六○年代初,由西班牙道明會神父傳入天主教,百餘年來已成為典型天主教村落。萬金目前人口兩千四百多人,其中七成多是天主教徒,赤山二千餘人,教徒約占六成,每年主保日是兩村天主教徒最重視的節令

今年乃開教一四九周年,各地教友十二月五日一早陸續抵達萬金,團進團出的就有四十餘團。約一百公分高的聖母立像連同八人抬神轎,擺放在白色牆面配著紅磚窗緣的天主堂前。聖母頭戴后冠、面敷薄粧,水藍色服飾,外披白色蕾絲紗巾,戴珍珠項鍊,九頭身模特兒身材。穿著整齊服飾的教徒舉著註明教堂名稱,與「萬被聖寵者,主與爾偕焉」之類經句的旗號,依序進入廣場。每個人手執康乃馨向聖母獻花、祈禱。上午十點教堂後方露台舉行感恩聖祭,主教主導下,幾千個教徒坐在台前塑膠板凳上,時而唱聖歌、念經文,時而下跪祈禱

與此同時,教堂裡外也在辦告解,幾位神父各據一隅,坐在板凳上,信徒排隊依序在神父旁板凳坐下懺悔。神父靜靜聽著,偶爾輕撫信徒頭頂,這種面對面的路邊「攤」,不同於在教堂內隔著布幔的告解亭。某位等待告解的信徒說,同一教區的信徒與神父彼此熟稔,神父光聽聲音就知道是誰,信徒難免心有罣礙,眼前路邊攤算命式的告解,信徒與神父互不認識,卻能多講些心事。


聖母神轎在下午一點半開始遊行,由一輛載著十字架的小貨車引導,依序有樂團、教區會旗、聖詩隊、兒童團契、主日神父、聖母神轎,在萬金、赤山主要巷道繞境,隊伍綿延一公里多,一個半小時後回到天主堂舉行聖體降福。遊行的信徒沿途口念經文或唱聖歌祈禱,向兩旁民眾呼喊「天主保佑」、「阿肋路亞」,所到之處,鞭炮聲不絕。家家戶戶在門口準備飲料、水果,供遊行者享用,有些信徒並安排酒席,接待外來親友。當天小山村到處看到打彈珠、抓娃娃、射水球以及販賣衣物的流動攤位,增加了民俗喜慶的氣氛。


萬金、赤山的天主教徒與非教徒一樣,多屬市井小民,有操外省腔、福佬腔、客家腔、原住民語,與都會區教堂濃厚的中產階級味明顯不同。今年湧入萬金的教徒約四、五千人,比往年動輒上萬人的情形冷清,但出外人回鄉人數減少,外地人比例相對升高。慶典中不時聽到麥克風廣播:彌撒中不要抽煙、吃檳榔,也請關掉手機…。

參與主保日聖典的教徒「心在聖母」,虔敬、嚴謹的態度與開放、鬆散、「有誠則靈」的民俗信仰大相逕庭。萬金與赤山非教徒稱主保日遊行為「迎聖母」,在他們心目中,彼「無染聖母」與此天上聖母(媽祖)應該都是保佑萬民的聖母吧!兩村非天主教徒分別奉祀三皇宮五穀先帝與慈濟宮媽祖,兩宮祭典皆三年一科,相互隔開,彼此支援鬥鬧熱。兩村現任村長都姓潘、「拜神明」,其中萬金潘村長早年還是棒球教練,兩個兒子則是現役棒球明星。主保日這天,潘村長也跟天主教徒一樣,出現在遊行行列中,當地「多數教」與非教徒的互動,頗讓人玩味。

從一個非天主教友立場,旁觀台灣尾小平埔族村落教徒的朝聖之旅,及其所形塑的在地文化,十分欣喜,也很容易受到感動,這是台灣多元文化最鮮活的例證。另方面,萬金天主堂除了名列縣定古蹟之外,似乎少見近年各地喧騰的社區營造斧鑿痕跡。究竟是主保日活動本身就是社造精神的自然展現,還是這個天主村仍給「社造界」進一步整合資源、深化在地人文意涵的空間,值得觀察與期待。

風土禮俗是鄉鎮文化發展根脈

坤良 原刊於中國時報2010-02-24 寶島大劇場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台灣每個鄉鎮皆有其歷史傳統與在地資源,老城鎮的寺廟、市場、車站與情色場所,往往見證地方的興衰起落。在城鄉差距明顯的今日,公共資源缺乏的鄉鎮面對的社會與經濟問題不一而足,因應之道亦各自不同。如何凸顯在地文化特質,藉由所屬社群共同營造光榮感與認同感,讓外來客分享當地風土禮俗,不但攸關鄉鎮發展,也能提升國民生活與旅遊文化品質。在此,宜蘭礁溪提供一個可觀察的實例。

長久以來,外人對礁溪印象脫離不了溫泉與關帝廟,「湯圍溫泉」清中葉就是蘭陽八景之一;源起於清代嘉慶間的協天廟,則是礁溪八大庄信仰中心。農曆正月十三日為「帝君昇天」舉行的春祭,也是村民「作鬧熱」大宴賓客日子。廟前原有一座建於一九二五年大木結構戲台,屋頂採重簷歇山式,水泥底座鑲嵌著青藍瓷片,造型典雅美觀,戲台上劇團為信徒祈求平安演出的酬神扮仙戲,終年不絕。可惜十多年前廟方擴建正殿,木結構戲台被拆除,從此廟會酬神戲只能臨時搭台演出。 協天廟流傳百餘年的龜會活動是礁溪一景,這個龜會最早由林美草湳村民組成,在每年春祭前,會員先用親手耕種的糯米製成壽龜。為帝君祝壽後,米糕龜供「會內」吃平安,也允許八大庄信徒乞龜許願,隔年加重還願。百餘年來,原來十幾斤米糕龜已累重到一、兩萬斤。此外,二龍村也有一隻體重相當的米糕龜(後改成紅片龜),亦開放村民自由祈求。除這兩個屬於八大庄公有的龜會,礁溪還有一些私人龜會,包括柑仔龜會、餅龜會與米粉龜會,春祭因眾龜雲集,格外熱鬧。





紅片龜-1 紅片龜-2


米粉龜
柑仔龜 糯米龜





近四十年來的礁溪因社會經濟發展,聯外交通日漸便利,鄉村景觀有極大的改變。溫泉的「酒番」文化更加繁華,協天廟亦成為外來遊客進香、參觀的「景點」。八○年代末、九○年代初股市狂飆的年代,礁溪約有百餘家飯店與旅館,艷名遠播。與此同時,協天廟信徒層擴散,龜會活動也逐漸轉型,春祭前即已製作一、二千個小壽龜,開放給外地人乞龜,只要繳幾百塊的代金,就可「喜還壽龜」,銀貨兩訖,不必隔年還願。


九○年代礁溪各界配合經濟部推動形象商圈、街景改造,原來以情色聞名的礁溪卸下「粉味」的「酒番」文化。雖然色情QK並未完全根絕,一般人已可放心攜帶家小來此「泡湯」,女子單身投宿溫泉旅館也不會招致異樣眼光。三年前北宜快速公路完工通車,從台北都會進入蘭陽平原,不需要一個小時,為宜蘭帶來人潮與商機,也製造擁擠與髒亂。「入蘭」第一站的礁溪,在地緣上明顯成為台北大都會近郊,都市人來礁溪洗溫泉、買金棗、牛舌餅或膽肝,十分方便;相對地,礁溪在地人走出鄉關,也如從廚房進入客廳,溫泉鄉的文化生態與價值觀難免遭受衝擊。


當下的礁溪不乏作家、藝文人士與社區工作者,若干村落(如二龍村、王田村)也有社造經驗,龜會起源地的草湳一帶更早成佛光與淡江大學宜蘭校區。不過,至今仍少有人針對全礁溪藝文環境與區域發展做整體的關照。從礁溪的歷史傳統與地理環境來看,節令禮俗與風土人情乃地方發展的根脈,也是文學、影劇創作的重要素材。協天廟的祭典、龜會活動,應與「湯圍溫泉」一樣,是外地人體驗礁溪風情最核心的內容,也是出外的礁溪人回鄉探親、重溫舊情最主要的動力與價值。


今日台灣各地祭祀禮俗紛紛走上浮誇,卜筶博轎車成為寺廟吸引信眾的新花招,祈龜文化常轉向黃金週轉的功利面,糯米龜、紅片龜所象徵的精神與信仰價值,敵不過金龜或金元寶的實際價值。正因如此,春祭與龜會所顯現的文化意義彌足珍貴,協天廟更應在傳統人文基礎上,結合社群的力量,以及政府機關資源,藉著節令祭典與龜會活動,豐富在地藝文內涵,深化礁溪的歷史傳統與人文價值。

節慶的在地精神

邱坤良 (作者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原載《自由時報》,2007年3月9日。收錄於邱坤良,《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台北:九歌,2007年),頁295-297。

元宵佳節全台鬧彩彩,從台北、高雄、嘉義的元宵燈會到平溪放天燈、鹽水放蜂炮、台東炸寒單(玄壇)……,形形色色,多采多姿,顯現台灣民間的生命力,但也反映當前節慶活動與地方文化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現在的節慶活動已呈現兩極化的現象,有些地方愈辦愈大,並不斷以花俏、聳動的內容博取媒體青睞,營造全國性的知名度,吸引大量的外來客,與本地民眾生活空間的聯結卻又明顯減少。另方面,有些規模較小、但具傳統特色的區域型節慶活動因參與者寡,而逐漸消失。


歲時節令原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也結合地方歷史、地理與人文傳統,處處都有節慶的影子,甚至成為地方一年一度全民參與的盛大祭典,民眾出錢出力,共襄盛舉,藉祭祀空間參與儀式與藝文創作,以及包括戲曲歌舞、剪黏裝飾與民俗陣頭在內的展演活動。藉著祭儀、生活與展演的結合,地方傳統得以延續,現代藝文也有落地生根的機會。


目前各地大型節慶活動各具特色,也各有改善的空間。以我個人的觀察,共同的問題應是如何回歸節慶的基本精神,擴大民眾參與面與提升活動質感。節慶的特色不只在最後的儀式性呈現,它的組織、訓練、參與過程是最迷人,也最具文化意義的部分。節慶活動的主事者應重視這個過程,讓祭典的空間意義能更加凸顯。在做法上,可把民眾的空間關係與儀式展演的籌備、訓練過程視為節慶展示的一部份。以元宵節為例,可以空間與社群為單位,作為節慶的主體架構,他們所負責製作的花燈、炮城或其他工藝製作,成為區域裝飾藝術與展演中心,鼓勵所屬社群民眾與具設計概念的藝文工作者參與討論,包括工藝、裝飾的造型與故事、人物。而後各社群的主燈、砲城或其他民俗工藝的製作成為全祭祀圈的裝置藝術,也是整個元宵活動的最佳場景。


另外,寺廟或節慶的主辦單位也應擬定計劃,鼓勵祭祀圈內的各空間、社團組織表演團隊,讓民眾參與儀式和展演。展演的內容以當地傳統技藝為主,但現代藝文在地方共識下亦應有呈現的空間。如此,觀光客來到「貴寶地」觀賞元宵活動,才有機會體會當地歷史與人文活動,而在旁觀、融入之間,有一些品味與省思的空間,不致在大街上擠成一堆,人滿就為「患」。

台灣民眾不管本身的宗教信仰為何,對於節慶、祭典活動是否喜歡,大概很難否定它為重要民俗與文化傳統。各大廟宇的祭祀活動源遠流長,與地方的歷史傳統、地理環境關係密切,不但是民眾的信仰禮儀,也是凝聚社群認同與強化人際關係的集體活動,更是地方文化流傳的平台,禮儀與藝術因而落實於民眾生活之中。雖然以往的官府視節慶祭典、展演與宴客為陋習,經常呼籲民眾節約拜拜,不得鋪張浪費,但祭典既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因而禁者自禁,信者自信了。

近二十多年來,傳統節慶的「官方說法」丕變,政府把祭祀節令與寺廟祭典視為文化資產的範疇,寺廟、社團與祭儀也成為在各地藝文展演、社區活動的重要部分。然而民眾卻因生活與工作環境改變,參與地方祭典與儀式展演的熱誠降低,早前各地節慶活動一呼百應,全民出錢出力,共同籌畫展演的盛況已然不再。

台灣目前各大節慶紛紛走觀光路線,無可厚非。畢竟,具特色的節慶活動能為觀光產業創造更大產值,並為地方發展帶來榮景。不過,觀光的主體仍在文化層面,主事者應該了解,唯有掌握祭儀的核心價值,由當地民眾代代相承,展現細緻的人文特色與藝術傳統,才能發揚地方精神,鼓舞人心,並由此產生觀光產業的文化與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