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村落、社區結合生活傳統而出現的產業或文化活動,常充滿活力與趣味性。南方大武山下的萬金與毗鄰的赤山隸屬屏東縣萬巒鄉,居民多數具馬卡道族血統,姓潘、講福佬話,信天主教。每年十二月第一個星期日的「無染原罪聖母」主保日與「廿四暝」平安夜,名聞遐邇,幾乎要與萬巒豬腳齊名了。
萬金、赤山是十九世紀六○年代初,由西班牙道明會神父傳入天主教,百餘年來已成為典型天主教村落。萬金目前人口兩千四百多人,其中七成多是天主教徒,赤山二千餘人,教徒約占六成,每年主保日是兩村天主教徒最重視的節令
聖母神轎在下午一點半開始遊行,由一輛載著十字架的小貨車引導,依序有樂團、教區會旗、聖詩隊、兒童團契、主日神父、聖母神轎,在萬金、赤山主要巷道繞境,隊伍綿延一公里多,一個半小時後回到天主堂舉行聖體降福。遊行的信徒沿途口念經文或唱聖歌祈禱,向兩旁民眾呼喊「天主保佑」、「阿肋路亞」,所到之處,鞭炮聲不絕。家家戶戶在門口準備飲料、水果,供遊行者享用,有些信徒並安排酒席,接待外來親友。當天小山村到處看到打彈珠、抓娃娃、射水球以及販賣衣物的流動攤位,增加了民俗喜慶的氣氛。
萬金、赤山的天主教徒與非教徒一樣,多屬市井小民,有操外省腔、福佬腔、客家腔、原住民語,與都會區教堂濃厚的中產階級味明顯不同。今年湧入萬金的教徒約四、五千人,比往年動輒上萬人的情形冷清,但出外人回鄉人數減少,外地人比例相對升高。慶典中不時聽到麥克風廣播:彌撒中不要抽煙、吃檳榔,也請關掉手機…。
參與主保日聖典的教徒「心在聖母」,虔敬、嚴謹的態度與開放、鬆散、「有誠則靈」的民俗信仰大相逕庭。萬金與赤山非教徒稱主保日遊行為「迎聖母」,在他們心目中,彼「無染聖母」與此天上聖母(媽祖)應該都是保佑萬民的聖母吧!兩村非天主教徒分別奉祀三皇宮五穀先帝與慈濟宮媽祖,兩宮祭典皆三年一科,相互隔開,彼此支援鬥鬧熱。兩村現任村長都姓潘、「拜神明」,其中萬金潘村長早年還是棒球教練,兩個兒子則是現役棒球明星。主保日這天,潘村長也跟天主教徒一樣,出現在遊行行列中,當地「多數教」與非教徒的互動,頗讓人玩味。
從一個非天主教友立場,旁觀台灣尾小平埔族村落教徒的朝聖之旅,及其所形塑的在地文化,十分欣喜,也很容易受到感動,這是台灣多元文化最鮮活的例證。另方面,萬金天主堂除了名列縣定古蹟之外,似乎少見近年各地喧騰的社區營造斧鑿痕跡。究竟是主保日活動本身就是社造精神的自然展現,還是這個天主村仍給「社造界」進一步整合資源、深化在地人文意涵的空間,值得觀察與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