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 (作者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原載《自由時報》,2007年3月9日。收錄於邱坤良,《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台北:九歌,2007年),頁295-297。
原載《自由時報》,2007年3月9日。收錄於邱坤良,《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台北:九歌,2007年),頁295-297。
元宵佳節全台鬧彩彩,從台北、高雄、嘉義的元宵燈會到平溪放天燈、鹽水放蜂炮、台東炸寒單(玄壇)……,形形色色,多采多姿,顯現台灣民間的生命力,但也反映當前節慶活動與地方文化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現在的節慶活動已呈現兩極化的現象,有些地方愈辦愈大,並不斷以花俏、聳動的內容博取媒體青睞,營造全國性的知名度,吸引大量的外來客,與本地民眾生活空間的聯結卻又明顯減少。另方面,有些規模較小、但具傳統特色的區域型節慶活動因參與者寡,而逐漸消失。
歲時節令原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也結合地方歷史、地理與人文傳統,處處都有節慶的影子,甚至成為地方一年一度全民參與的盛大祭典,民眾出錢出力,共襄盛舉,藉祭祀空間參與儀式與藝文創作,以及包括戲曲歌舞、剪黏裝飾與民俗陣頭在內的展演活動。藉著祭儀、生活與展演的結合,地方傳統得以延續,現代藝文也有落地生根的機會。
目前各地大型節慶活動各具特色,也各有改善的空間。以我個人的觀察,共同的問題應是如何回歸節慶的基本精神,擴大民眾參與面與提升活動質感。節慶的特色不只在最後的儀式性呈現,它的組織、訓練、參與過程是最迷人,也最具文化意義的部分。節慶活動的主事者應重視這個過程,讓祭典的空間意義能更加凸顯。在做法上,可把民眾的空間關係與儀式展演的籌備、訓練過程視為節慶展示的一部份。以元宵節為例,可以空間與社群為單位,作為節慶的主體架構,他們所負責製作的花燈、炮城或其他工藝製作,成為區域裝飾藝術與展演中心,鼓勵所屬社群民眾與具設計概念的藝文工作者參與討論,包括工藝、裝飾的造型與故事、人物。而後各社群的主燈、砲城或其他民俗工藝的製作成為全祭祀圈的裝置藝術,也是整個元宵活動的最佳場景。
台灣民眾不管本身的宗教信仰為何,對於節慶、祭典活動是否喜歡,大概很難否定它為重要民俗與文化傳統。各大廟宇的祭祀活動源遠流長,與地方的歷史傳統、地理環境關係密切,不但是民眾的信仰禮儀,也是凝聚社群認同與強化人際關係的集體活動,更是地方文化流傳的平台,禮儀與藝術因而落實於民眾生活之中。雖然以往的官府視節慶祭典、展演與宴客為陋習,經常呼籲民眾節約拜拜,不得鋪張浪費,但祭典既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因而禁者自禁,信者自信了。
近二十多年來,傳統節慶的「官方說法」丕變,政府把祭祀節令與寺廟祭典視為文化資產的範疇,寺廟、社團與祭儀也成為在各地藝文展演、社區活動的重要部分。然而民眾卻因生活與工作環境改變,參與地方祭典與儀式展演的熱誠降低,早前各地節慶活動一呼百應,全民出錢出力,共同籌畫展演的盛況已然不再。
台灣目前各大節慶紛紛走觀光路線,無可厚非。畢竟,具特色的節慶活動能為觀光產業創造更大產值,並為地方發展帶來榮景。不過,觀光的主體仍在文化層面,主事者應該了解,唯有掌握祭儀的核心價值,由當地民眾代代相承,展現細緻的人文特色與藝術傳統,才能發揚地方精神,鼓舞人心,並由此產生觀光產業的文化與經濟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