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e — This ain't about no festivals!!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小鄉建醮 宗教原味大放送

邱坤良 原刊於中國時報 2010-1-27 寶島大劇場(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台灣各縣市、鄉鎮的公共設施與文化資源嚴重失衡,唯獨宣經奉道不屬於任何階層的專利,以信仰為中心的禮儀文化亦無城鄉或區域差距。以集祭儀之大成的建醮而言,科儀有正一、靈寶的流派,道長的道行亦有深有淺,但不是以城鄉、南北定高下,台北都會的建醮規模、儀式氛圍也未必超越南部鄉村。

 一般建醮科儀所用文檢與朝科源遠流長,並刻意沿襲古代詞章與朝覲禮儀,反映道教傳統、封建本質,與民間的祭祀休閒生活,並有整合社群情感,加強外地親友交流的功能。值得重視的是相關科儀具有環保與養生概念,醮區被「敕」令齋戒、嚴禁殺生,市場、餐飲業也禁止販售葷食,北部正一派更有「封山禁水」的名目,規定建醮期間,信眾不能上山打獵、下海捕魚。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景氣再怎麼不好,花費不貲的三朝、五朝齋醮依然到處可見。不過,包括祭祀公業、地方社團在內的傳統地緣組織與功能已逐漸消褪,群體祭祀常被個人或私領域敬拜鬼神、求籤問卜行為所取代。醮局縱然規定齋戒、不殺生,醮區的餐廳、超市、便利商店、攤販所提供的葷菜、肉食依舊琳瑯滿目,齋醮的神聖空間實難有效營造。雖然如此,齋醮科儀顯現傳統民間的生活智慧,在現代社會仍具啟發性。

 以最近建醮的高雄縣阿蓮鄉為例,當地民眾多種植水稻、水果為生,跟其他鄉村情形相似,許多人無法以農立「家」,還得配合打零工過活,因為經濟不景氣,加上天災頻傳,生活並不好過,但對祭祀活動仍然信奉唯謹,毫不馬虎。阿蓮鄉的大廟清和宮二○一○年元月上旬(農曆己丑年十一月)的五朝清醮,是鄉內人口較集中的阿蓮、和蓮、清蓮與南蓮四村十二年一科的重大祭典,信眾紛紛登記擔任主普、主會、主醮、主壇與各斗燈首。醮儀由梓官「迎真定性壇」的靈寶派道長盧俊龍主持,榮登醮局「名內」者,從豎燈篙那一刻起茹素十五天,一般信眾則在五朝清醮期間齋戒五天,暫時隔絕原來俗世的生活習性。

 進入「封山禁水」、「五方結界」的神聖世界,阿蓮各家門戶上懸掛寫著「清和宮己丑年五朝清醮」的彩布。廟裡廟外與幾個聯外道路到處張貼禁止殺生與葷食的公告,傳統市場、餐飲店肉類食品幾近絕跡,超市、便利商店也盡量配合,在店門口貼出「供應素食」的字樣。極少數攤販、小店或因「拜佛祖,也得顧腹肚」,照常營生,但少了本地人光顧,生意極為冷清。清和宮建醮委員會副總理林先生得意地說,庄腳所在大家都很虔誠,四村四千戶人家,有三千多戶繳丁口錢(每戶三百元),沒有參加的,都是其他信仰或外來的人口。

 鄉村地區民眾出丁口錢參與祭典的比例,原本就比城鎮高,愈往南走,愈能體會傳統信仰組織的深入人心。相較許多鄉鎮(如東港、西港)建醮活動因觀光化而呈現「舉國皆狂」景象,阿蓮建醮期間沒有湧入大批媒體、進香團與觀光客,只有在地神駕與陣頭遶境「溫庄」,家戶擺設香案,恭迎諸神。遊行陣頭包括宋江陣、獅陣、南管、車鼓、駕前鑼,極其尋常,表演者多屬婦孺與中老年人,許多村莊看得出是「傾巢」而出,沒有華麗陣容,服飾也十分陳舊,卻有貼近土地的實在感。

 名列醮局的信眾依照醮儀傳統,身穿長袍馬褂,頭戴花翎,活像電視上常演的清朝官僚。他們隨著神駕隊伍,走在村莊街道上,不時與週遭親友、鄰居打招呼。從台灣南部的政治生態看建醮活動,綠軍是否訝異支持者竟有不少「中國封建文化」信徒?藍軍也可能察覺,以「關公、媽祖是哪裡人?」的刻板概念,嘲諷台獨支持者數典忘祖,並無實質意義。市井小民腹肚中容納不同的信仰與生活元素,清楚空間特質與在地屬性,瞭解生活文化與政治信仰、意識形態沒有必然關係,因而能跳脫非楊即墨的簡單邏輯。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縣政府「請」媽祖


邱坤良 原刊於聯合報 2010-10-22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彰化縣政府日前舉辦媽祖聯合遶境,三千多萬預算,除了支付演出團體經費,參與的媽祖廟各補貼五十萬,村里民被安排坐遊覽車進香兼免費遊覽。



神明遶境原屬廟宇、信徒自發性活動,政府最多站在督導的立場。日本時代曾有迎神配合重大工程的例子,如1916年台灣總督府新廈落成,1919年北宜鐵路宜蘭蘇澳段完工舉辦祭典,民間強烈參與,表演陣頭堅強,也能營造熱鬧氣氛。如今時空環境迥異,「官」辦媽祖遶境,在觀念、做法上皆有可議之處。







彰化民間原本就有歷史悠久的媽祖祭祀傳統,並與地方開發史息息相關。南瑤宮媽祖祭典與各「會媽會」尤具特色,每個會媽會各有信仰圈,祭典活動跨越中部縣市,還曾有專屬戲曲子弟團,例如老大媽會的梨春園、老二媽會的集樂軒、老三媽會的繹如齋、老四媽會的月華閣。目前各會媽會從百餘戶到七千餘戶不等,採世襲制,並依地緣分成若干「角」。會媽每年輪流到各「角」遶境,值「角」的村民有宴客、表演及祭祀活動。換言之,單是南瑤宮祭祀圈每年就有十個會媽會值「角」的民俗活動。彰化縣政府如果願意參與,何不協助或配合民間既有的迎媽祖活動?



彰化縣是台灣本島面積最小、人口最稠密的農業縣。近年彰化市區努力都市更新,但狹小、彎曲的街道,以及不同元素拼湊產生的景觀,相對其他城市,進步緩慢。走在廟宇舊街上,但見具現代感的暗褐色壓克力古蹟簡介,旁邊卻擺個橘色大塑膠垃圾桶。廟裡到處是顯目卻與空間尺寸不協調的霓虹燈與LED跑馬燈。彰化縣如果經費充裕,能做的事其實很多,例如針對外籍配偶、勞工或「出外彰化人」主題規劃藝文活動,彰顯農業縣走向多元化社會的面相。即使要官辦迎媽祖,也應縝密思考活動形式、內容與參與者,瞭解官辦與傳統祭典有何不同,並找出非辦不可的理由。






這次的聯合遶境,十一個媽祖廟的神駕、陣頭與一般迎神所見相同,鞭炮聲不絕,煙硝味瀰漫,參與者也以身穿制式紅衣褲,戴棒球帽,嘴裡咀嚼檳榔的老年人與青少年為主,只是規模較小,人數較少。神轎所到之處,有住戶擺香案,也有人跪伏地上躦轎腳。遶境中有一支警察志工隊伍,舉著「媽祖有交待,小心扒手」之類的警告牌子,算是別開生面,不過參與者是年長婦女,而非雄糾糾的警察。


彰化縣官辦的媽祖聯合遶境,既無傳統節慶的熱鬧氛圍,也無現代嘉年華的歡樂氣息,最明顯的成果,也許就在遶境期間提供縣長每日在不同寺廟擔任主祭官,宣讀祭文,並在「文化場」開場致詞。不過,遶境只經過全縣廿六鄉鎮中的十四鄉鎮,縣內數以百計的寺廟中,也只十一家媽祖廟參與,鹿港天后宮與溪州后天宮的媽祖並未「出境」。看來這個由上而下的活動,不但意義不大,反而讓各媽祖廟間的矛盾浮上檯面。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南北軒、淡水古鎮與國民旅遊

邱坤良 原刊於中國時報 2010-8-25 寶島大劇場(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酷夏的淡水依然遊客如織,人潮沿著河岸流動,觀賞海景,品嘗鄉土小吃,在寺廟、古厝與老街穿梭,把整個古鎮老街翻攪得沸騰不已。九十三年歷史的淡水戲曲子弟團─南北軒也在河岸道路的一側搭台演戲,慶祝戲神「西秦王爺」聖誕,見證清末以來古鎮演戲傳統,也為今日淡水添增人文風情。





一直到五十年前,淡水的京劇、北管、南管子弟團仍然處處可見,淡水軒、和義軒、南北軒尤其聞名。如今淡水軒早已解散,和義軒亦趨於沉寂,南北軒因擁有一群熱心鄉土文化的年輕子弟,定期集會,尚能維繫子弟風華。他們自作網站凝聚向心力,吸引外界同好支持,地方有「鬧熱」,便出陣亮相。為了今年的子弟戲,南北軒排練了一年,公演前一天還以陣頭陪「西秦王爺」出境安民,順便預告隔天的演出。


南北軒八月一日的子弟戲從下午二點半開始扮仙,《醉八仙》連《封王》、《金榜》,再接日戲《下河東》、夜戲《渭水河》。這一天是星期日,戲台四周人潮洶湧,正前方設有道場,懸掛南北軒「先輩圖」,請道士做三獻禮。戲台與道場中間的紅色塑膠板凳坐滿了人,場外則像一條流動的人河。台上鑼鼓叮咚,道場也行禮如儀,後場由北管藝師邱火榮指導,年輕的台北大學碩士翁瑋鴻負責單皮鼓,有模有樣;前場多屬初次登場的年輕男女,扮相佳、嗓音清亮,不過,動作稍嫌僵化,也少了點北管味。


 
當天觀眾百餘人,有在地父老,也有「子弟界」朋友,還有一些喜歡傳統戲曲的年輕人。有的專注舞台上表演,有的瞻前顧後,不時觀看流過的人群與遠方的淡水河。以《海角七號》爆紅的「國寶」茂伯不脫「子弟」真情,以「潮和社」代表身分光臨,從扮仙看到夜戲,十分感心。  可惜的是,潮水般的遊客從戲劇現場流過,只注意河岸景色,以及街頭藝人即興表演,對動員大量人力物力,難得一見的子弟演戲視若無睹。依聚落文化傳統,子弟演戲不只是「會內」表演,也是社區節慶活動與聚落文化資產。子弟團表演技藝精益求精,戲便會好看,也更能吸引觀眾,凝聚社群情感。可以想見,淡水在地人或前來旅遊的外來客,如能觀賞南北軒的曲館活動,更容易感受在地文化的魅力。

南北軒這次的子弟戲公演顯現年輕子弟的熱忱,卻也反映子弟演戲的形式化與北管技藝的嚴重流失,以致有些「出錢搬戲乎(讓)人嫌」的意味。然而,子弟演戲能不能以前後場讓人欣賞,則與目前北管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五十年前的台灣,單是北管子弟團就數以千計,「良家子弟」經常登台演戲。近二、三十年來,北管藝人、子弟與內行觀眾銳減,社會大眾對它愈來愈陌生。


目前北管後場尚能代代相承,前場則幾近失傳,演北管戲曲(亂彈)的藝人愈來愈少,能像南北軒一樣,找到人手,湊足經費,登台演戲的子弟團便不多見,即使能勉強上演,也只有幾齣常見劇目,排演幾次便匆匆上台。事實上,目前要找到好的前場師傅也不容易,有些子弟團不得不找京劇演員教戲。南北軒這次就是由年輕京劇演員指導前場,這些年輕子弟學的只是半調子的京劇動作,看不到繁複粗獷的北管開山、跳台。北管的沒落部分原因在於它使用不文不白的「官話」,流傳至今,原有音韻與唱念法流失,表演者唱念多半急促,咬字含混,年輕觀眾很難體會它的戲曲音韻與節奏感,自然對它更加隔閡。  


近年從中央的文化資產局與傳統藝術保存、傳承單位到地方文化局皆把北管列入業務項目,但多偏重成名劇團、藝人錦上添花的薪傳計畫,較少針對北管實際生態擬定具體補救措施,例如協調北管列入台灣戲曲學院教學體系,培養北管戲曲演員;邀請北管藝人會同戲曲、語言專家,就北管戲曲身段、音韻作研究、歸納,俾便整理適合演出、傳承的系統,讓北管團體與後來的習藝者有所參考與依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