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e — This ain't about no festivals!!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縣政府「請」媽祖


邱坤良 原刊於聯合報 2010-10-22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彰化縣政府日前舉辦媽祖聯合遶境,三千多萬預算,除了支付演出團體經費,參與的媽祖廟各補貼五十萬,村里民被安排坐遊覽車進香兼免費遊覽。



神明遶境原屬廟宇、信徒自發性活動,政府最多站在督導的立場。日本時代曾有迎神配合重大工程的例子,如1916年台灣總督府新廈落成,1919年北宜鐵路宜蘭蘇澳段完工舉辦祭典,民間強烈參與,表演陣頭堅強,也能營造熱鬧氣氛。如今時空環境迥異,「官」辦媽祖遶境,在觀念、做法上皆有可議之處。







彰化民間原本就有歷史悠久的媽祖祭祀傳統,並與地方開發史息息相關。南瑤宮媽祖祭典與各「會媽會」尤具特色,每個會媽會各有信仰圈,祭典活動跨越中部縣市,還曾有專屬戲曲子弟團,例如老大媽會的梨春園、老二媽會的集樂軒、老三媽會的繹如齋、老四媽會的月華閣。目前各會媽會從百餘戶到七千餘戶不等,採世襲制,並依地緣分成若干「角」。會媽每年輪流到各「角」遶境,值「角」的村民有宴客、表演及祭祀活動。換言之,單是南瑤宮祭祀圈每年就有十個會媽會值「角」的民俗活動。彰化縣政府如果願意參與,何不協助或配合民間既有的迎媽祖活動?



彰化縣是台灣本島面積最小、人口最稠密的農業縣。近年彰化市區努力都市更新,但狹小、彎曲的街道,以及不同元素拼湊產生的景觀,相對其他城市,進步緩慢。走在廟宇舊街上,但見具現代感的暗褐色壓克力古蹟簡介,旁邊卻擺個橘色大塑膠垃圾桶。廟裡到處是顯目卻與空間尺寸不協調的霓虹燈與LED跑馬燈。彰化縣如果經費充裕,能做的事其實很多,例如針對外籍配偶、勞工或「出外彰化人」主題規劃藝文活動,彰顯農業縣走向多元化社會的面相。即使要官辦迎媽祖,也應縝密思考活動形式、內容與參與者,瞭解官辦與傳統祭典有何不同,並找出非辦不可的理由。






這次的聯合遶境,十一個媽祖廟的神駕、陣頭與一般迎神所見相同,鞭炮聲不絕,煙硝味瀰漫,參與者也以身穿制式紅衣褲,戴棒球帽,嘴裡咀嚼檳榔的老年人與青少年為主,只是規模較小,人數較少。神轎所到之處,有住戶擺香案,也有人跪伏地上躦轎腳。遶境中有一支警察志工隊伍,舉著「媽祖有交待,小心扒手」之類的警告牌子,算是別開生面,不過參與者是年長婦女,而非雄糾糾的警察。


彰化縣官辦的媽祖聯合遶境,既無傳統節慶的熱鬧氛圍,也無現代嘉年華的歡樂氣息,最明顯的成果,也許就在遶境期間提供縣長每日在不同寺廟擔任主祭官,宣讀祭文,並在「文化場」開場致詞。不過,遶境只經過全縣廿六鄉鎮中的十四鄉鎮,縣內數以百計的寺廟中,也只十一家媽祖廟參與,鹿港天后宮與溪州后天宮的媽祖並未「出境」。看來這個由上而下的活動,不但意義不大,反而讓各媽祖廟間的矛盾浮上檯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