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夏的淡水依然遊客如織,人潮沿著河岸流動,觀賞海景,品嘗鄉土小吃,在寺廟、古厝與老街穿梭,把整個古鎮老街翻攪得沸騰不已。九十三年歷史的淡水戲曲子弟團─南北軒也在河岸道路的一側搭台演戲,慶祝戲神「西秦王爺」聖誕,見證清末以來古鎮演戲傳統,也為今日淡水添增人文風情。

一直到五十年前,淡水的京劇、北管、南管子弟團仍然處處可見,淡水軒、和義軒、南北軒尤其聞名。如今淡水軒早已解散,和義軒亦趨於沉寂,南北軒因擁有一群熱心鄉土文化的年輕子弟,定期集會,尚能維繫子弟風華。他們自作網站凝聚向心力,吸引外界同好支持,地方有「鬧熱」,便出陣亮相。為了今年的子弟戲,南北軒排練了一年,公演前一天還以陣頭陪「西秦王爺」出境安民,順便預告隔天的演出。
南北軒八月一日的子弟戲從下午二點半開始扮仙,《醉八仙》連《封王》、《金榜》,再接日戲《下河東》、夜戲《渭水河》。這一天是星期日,戲台四周人潮洶湧,正前方設有道場,懸掛南北軒「先輩圖」,請道士做三獻禮。戲台與道場中間的紅色塑膠板凳坐滿了人,場外則像一條流動的人河。台上鑼鼓叮咚,道場也行禮如儀,後場由北管藝師邱火榮指導,年輕的台北大學碩士翁瑋鴻負責單皮鼓,有模有樣;前場多屬初次登場的年輕男女,扮相佳、嗓音清亮,不過,動作稍嫌僵化,也少了點北管味。



當天觀眾百餘人,有在地父老,也有「子弟界」朋友,還有一些喜歡傳統戲曲的年輕人。有的專注舞台上表演,有的瞻前顧後,不時觀看流過的人群與遠方的淡水河。以《海角七號》爆紅的「國寶」茂伯不脫「子弟」真情,以「潮和社」代表身分光臨,從扮仙看到夜戲,十分感心。 可惜的是,潮水般的遊客從戲劇現場流過,只注意河岸景色,以及街頭藝人即興表演,對動員大量人力物力,難得一見的子弟演戲視若無睹。依聚落文化傳統,子弟演戲不只是「會內」表演,也是社區節慶活動與聚落文化資產。子弟團表演技藝精益求精,戲便會好看,也更能吸引觀眾,凝聚社群情感。可以想見,淡水在地人或前來旅遊的外來客,如能觀賞南北軒的曲館活動,更容易感受在地文化的魅力。
南北軒這次的子弟戲公演顯現年輕子弟的熱忱,卻也反映子弟演戲的形式化與北管技藝的嚴重流失,以致有些「出錢搬戲乎(讓)人嫌」的意味。然而,子弟演戲能不能以前後場讓人欣賞,則與目前北管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五十年前的台灣,單是北管子弟團就數以千計,「良家子弟」經常登台演戲。近二、三十年來,北管藝人、子弟與內行觀眾銳減,社會大眾對它愈來愈陌生。
目前北管後場尚能代代相承,前場則幾近失傳,演北管戲曲(亂彈)的藝人愈來愈少,能像南北軒一樣,找到人手,湊足經費,登台演戲的子弟團便不多見,即使能勉強上演,也只有幾齣常見劇目,排演幾次便匆匆上台。事實上,目前要找到好的前場師傅也不容易,有些子弟團不得不找京劇演員教戲。南北軒這次就是由年輕京劇演員指導前場,這些年輕子弟學的只是半調子的京劇動作,看不到繁複粗獷的北管開山、跳台。北管的沒落部分原因在於它使用不文不白的「官話」,流傳至今,原有音韻與唱念法流失,表演者唱念多半急促,咬字含混,年輕觀眾很難體會它的戲曲音韻與節奏感,自然對它更加隔閡。
近年從中央的文化資產局與傳統藝術保存、傳承單位到地方文化局皆把北管列入業務項目,但多偏重成名劇團、藝人錦上添花的薪傳計畫,較少針對北管實際生態擬定具體補救措施,例如協調北管列入台灣戲曲學院教學體系,培養北管戲曲演員;邀請北管藝人會同戲曲、語言專家,就北管戲曲身段、音韻作研究、歸納,俾便整理適合演出、傳承的系統,讓北管團體與後來的習藝者有所參考與依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