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e — This ain't about no festivals!!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2011澳門藝術節—評《阿婆井的傳說》

文|林亞婷

崗頂劇院為世界文化遺產,建於1860年,為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而建,原名伯多祿五世劇院,據考察屬南中國最早的,也是澳門唯一的西式劇院,近期經歷1993年和2001年維修後,如今搭配搶眼的淺綠色與白色壯觀的愛奧尼柱子外觀,再度成為澳門當地,尤其是葡萄牙族裔居民的重要社交場合,這從當晚出席的觀眾就可印證。

第二十二屆澳門藝術節的《阿婆井的傳說》,描述葡萄牙人如何來到澳門,與當地的華人從陌生到相識甚至相愛,共築家庭生育下一代,並以澳門為家園,彼此跨越文化的藩籬,欣賞與尊重對方的傳統。選擇在此處搬演,意義非凡。

據說,十六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登陸抵澳時,詢問居民當地的名稱,居民誤以是指位於港口紀念媽祖的媽閣廟,而回答「媽閣」。葡萄牙人因此音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而其中作品名稱所提到的阿婆井,主要指它作為澳門重要的泉水水源,喝過此水的人,都會眷戀澳門,甚而選擇留下來。

演出此歌舞劇的團體是2006年成立的「心在澳門」葡萄牙土風舞蹈協會,雖屬業餘團體,也是藝術節首度邀請他們參與演出,對澳門歷史不熟悉的觀眾來說,卻有其教育意義,即使敘述情節偏浪漫、理想性的美化與融合,但透過葡萄牙與中國的傳統民俗音樂與舞蹈的表現方式,熱鬧非凡。

開演前,演出者位於崗頂劇院內的前廳,模擬早期澳門人於市集的場景,或賣著魚,或售著菜,與觀眾近距離互動,似乎與本屆藝術節「結伴藝術,品味生活」的主題相呼應。接著,在一位扮演說書人的男演員帶領之下,觀眾才一一進入觀眾席,彷彿切換到另一個時空場景,欣賞當晚的演出。

這齣歌舞劇以〈傳說的起源〉、〈風浪〉、〈小城生活〉、〈嚟啦,嚟啦〉、〈中葡文化交流〉、〈一見鍾情〉、〈通商〉、〈打破隔膜〉、〈婚禮〉、〈土生葡人出生〉、〈時代演變〉、及〈謝幕〉共十四幕的架構,述說澳門這個小漁港,如何經歷四百年的中西文化影響、演變成現今的繁榮觀光勝地,它呈現這群創作者心中的澳門傳說。其中或以葡萄牙民間舞蹈(如男士們的棍舞、或男女的圓型雙人群舞等等)表現歐洲人民的熱情與豪放,或以中國女性的紅彩帶舞,以及一大塊布料比喻大風大浪等舞台效果,清楚交代劇情內容。再加上現場吉他等樂師所伴唱的葡文歌謠旋律,更是熱鬧無比。部份場景,難免令我這個來自台灣的觀眾聯想到另一齣也述說著在媽祖保佑下,渡海來到新家園的雲門舞集史詩舞劇《薪傳》當中的某些畫面。只不過林懷民以及其專業舞者們所選擇的表現方式相對地沈重許多。

其中對於如何結合雙方不同宗教與傳統習俗的中西婚禮之「笑」果,如先有西方神父的祝福再來中式跪拜父母的禮儀,加上經由婚禮的場面所合理推出的歡騰樂舞,使這個著葡萄牙土風舞的社團能有所發揮,實屬當晚演出的高潮。從演出者當中,除了扮演長者的少數幾位成年演員外,其他主要為青年人,可見該舞蹈協會有傳承到下一代的驕傲成績。其中幾位五官俊美的主要角色(如飾演男主角,也共同列名編劇與編舞者的Danilo José dos Santos Paiva)就明顯具有歐洲血統。於〈時代演變〉末段,他自在的舞出時下年輕人的熱舞段落,更是充滿自信與舞台魅力,與飾演女主角的華裔演出者容麗梅同樣出色。演出結尾,呼應開演前位於大廳的暖身秀,也延續了二片演出者與觀眾樂舞歡慶的愉悅氛圍。

 只不過,相較於同時於澳門藝術博物館展出的「移動‧記憶」第五十四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澳門徵集展的內容,這場演出,則顯得保守許多。例如同樣以當地的媽閣廟前廣場開滿鮮紅鳳凰木為主題的裝置作品,藝術家沈文瑾以當代的材質,將紅色搶眼的線條勾勒於高聳白色的類樹狀立型裝置上,有效地代表澳門的原生植物,更不失為澳門的當代象徵。甚至由梁慕貞與梁慕潔的錄像作品《必勝》,就以手擲骰子的畫面絲毫不避諱地點出一般人對澳門作為亞洲的博奕勝地之印象。

當然,澳門藝術節不應與已經舉辦了三十九屆的香港藝術節相比,畢竟在經費、規模與經驗等因素下,是不對等的。筆者也並非以此單一節目視為整個澳門藝術節的縮影,因為這次的其他節目,例如來自英國的動感多媒體舞蹈團(Motionhouse)所推出的《水形百態》就是一個相當前衛並擁有社會意識的佳作。只不過在策劃一個擁有自己特色並成功地長久經營的藝術節,其考驗除了年年吸引觀眾,還在於同時兼顧國內藝術家與國外藝術思潮的方針驗。謹以此結語共勉。

(評論場次:2011年5月27日,晚上8時,澳門崗頂劇院)


原刊登於香港《a.m. post》雜誌第91期,20117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